外贸企业复工进度加快 进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积极势头

【摘要】中央银行通过不断地演变,已经成为制约政府货币扩张的有效力量,世界晚近宪法中纷纷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予以规定,使其市场调控力获得合法性。

这些开放创新,意味着金融活动的市场化,并对央行的货币定价权形成冲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监管分工不明、效力存在冲突,导致了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的现象。

外贸企业复工进度加快 进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积极势头

2.资本外逃风险对央行监管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在资本大量流出时,若要继续稳定汇率,则外汇储备将急剧减少甚至被掏空。如果在区内提高汇率的市场化程度,由外汇市场本外币供求关系决定汇率,则很可能出现国内汇率和自贸区汇率不同,使得跨境套利更趋活跃,增加央行监管成本。强势国际货币战略具有三大要素:资本市场开放、汇率自由浮动以及大量本币和本币计价资产的海外持有。2.央行拥有货币定价权的法律依据和体现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条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及实施外汇管理等职责。在自贸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短期内将会导致自贸区内利率与国际市场利率趋同,此时区外金融市场利率高于区内利率,利差必然会引起大量资本想方设法通过区内进入国内市场。

综上所述,本币不管是不是国际货币,央行均拥有货币定价权,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的自由贸易区试验当中,尤其需要予以维护。监管主要存在于自贸区账户与境内区外的银行结算账户之间的资金流动,视同跨境业务管理。这里要阐述的是,不同意没有关系,但是不要因为不同意就拒绝试一试。

无奈农村金融,至今未见分晓。非法意味着更高的制度风险、交易费用和不经济的小规模,这应该是高利贷的主要原因吧。我不明白的问题是,在国有金融后撤、集体金融溃败、农村金融收缩之际,为什么还不可以试一试民间私人金融的合法化? (2001年9月10日) 进入专题: 农村金融 。于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结果,是农村金融收缩。

上述现象与一个事件相关:农村集体金融组织大面积坏死、溃不成军。我不过提示,声誉资产归根到底附属于某些个人。

外贸企业复工进度加快 进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积极势头

我自己最早面对面访问过的,是1984年温州的一家地下银行。事实上,私人金融早就自发萌生。但是因为都可以试一试,几年光景就看出了门道。关、关、关,停、停、停,实在是没有办法。

个人要是放弃自用这些品格和能力资产,就可以构成独立的收入源泉(人力资本是也)。不要说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就是比较传统的生产和生活小额借贷,也与大多数农民绝缘。解决兑付农民提款危机的实际出路,是国有化:集体金融盖不上锅的时候,政府出面清盘、整顿,由财政承担兑付责任,化解金融风险。集体金融大量失败的教训,逼迫我们重新思考:倘若个人(私人或自然人)都靠不住,集体(公家、法人或机构)的可靠性究竟神秘地来自何方?我们可能需要反思一下:也许正因为没有靠得住的个人,才不可能有靠得住的集体。

要是持币人愿意储蓄——放弃现在花钱的权利、换取未来收益——那他通常就需要一份记名文契(银行存单或其他金融证券)的帮忙了。合乎逻辑的结果,第三个现象就是非法金融连同高利贷占据的农村市场有所扩大。

外贸企业复工进度加快 进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积极势头

要是人人同意才敢越雷池一步,人类恐怕早就灭亡了。但是,做出来一看,牛头不对马嘴。

一试可以见分晓 这套认识,许多人不会同意。是的,金融风险一旦形成就不易消除,可以改变的,是风险的分布。他们好像也没有仔细考察银行的生意——8%的自有资本就可以玩100%的银行资产。广东主持金融排雷的王岐山副省长总结说,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正因为凡心未泯,所以个人产权大有所谓,它既是激励性的制度安排,也是约束的真正基础。靠所谓流动性——以新增存款来还旧债——来解决问题吗?集体金融哪里来国有大银行金字招牌的信用?这不是说国有大银行实质上就真的好多少,而是说国有银行有政府信用垫底,实在不行的时候可以靠税收和印票子还债。

屈指算来,16年时间过去了,民间私人金融还是没有合法地位随着数据系统的逐步完善,借助于较为全面的信用信息。

进入专题: 互联网金融 。笔者认为,这一为金融企业设门槛的方式并不能适应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维护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能力本身也成为影响互联网金融企业生存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贷管理办法的监管思路放弃了传统银行业监管中以机构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借鉴证券监管的思路代之以行为监管理念下的投资者保护和信息披露等制度,是监管思路上的一次创新,有力地推动了行业发展。

再如,在网络借贷领域,依托于行业内企业和行业协会等,亦可以构建较为完善的投资者和借款方的信用风险识别、评估系统,机构风险评估系统和资金流向监管系统。技术驱动型监管要求监管机构重点关注金融企业的持续运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并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风险及企业运营能力的精准评估。本次互联网金融整顿的展开是非常及时且必要的,具有重大意义。传统金融高运作成本的特征决定了其很难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生态化,则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托于资源优势,往往会形成针对客户的全方位服务,自主向业务上下游进行拓展,形成全方面的高效服务。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特定即为技术驱动,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内的信用—风险定价机制。

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提供的强大计算能力,金融机构可以对各方信用风险作出评估,从而带来新的信息不对称解决方案。实现技术驱动型监管的路径 笔者以为,监管机构应树立技术驱动型监管的思维,建立和完善技术基础设施监管方案,在行业内业已成熟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上建立实时、动态的监管系统,并结合既有金融监管规则推动技术驱动型监管方落实。

同时在进行行为监管时,也应及时采纳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进行监管,以此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其次,技术驱动型监管应当及时采纳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充分发挥行业内领军企业和行业自治机构的能力。

这一商业模式的转变也影响监管思路的变化,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网贷管理办法)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由此可见,技术优势本身已经成为衡量特定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驱动则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成熟技术,通过提高信息计算和识别能力、完善信用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等,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由此引发的高成本。其次,监管机构应重点关注企业的技术基础设施监管,对企业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和等级测试,要求企业建立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以及灾难恢复等网络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完善技术风险规章制度,采取完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健运行,并进行定期检查监督。

具体而言,大量基于互联网的交易和社交活动,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积累了大量的信用数据。其次,互联网金融业态呈现出多元化、混业化、场景化、生态化的趋势。

然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这一分类界限日趋模糊,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络借贷行业。首先,技术驱动型监管强调应当监管完善的金融机构技术基础设施标准指引、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规制措施。

由此可见,建立完善且持续的技术风险预警、评估和整顿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互联网金融的混业化,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业态呈现出交叉的现象,由于互联网本身具有强烈的马太效应,在特定细分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数据优势和品牌优势向其他行业以较低成本进行业务拓展,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布局呈现犬牙交错的形式也是商业逻辑下的必然。